聖體聖事的意義
208 什麼是聖體聖事(或稱感恩聖事)?
聖體聖事,就是耶穌將祂的血和肉——也就是祂自己——給予我們的聖事,好讓我們也能在愛中將自己給予祂,並在領聖體時與祂共融,合而為一。這樣,我們就一同成為一個耶穌的身體,也就是教會。(教理1322,1324,1409,1413)
在聖洗和堅振之後,聖體聖事是天主教會第三件入門聖事。聖體是所有聖事的中心奧蹟,因為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歷史性的祭獻,以隱晦、非血腥的方式,透過祝聖餅酒的言語,重新呈現出來。因此,舉行聖體聖是乃是「整個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」(梵二《教會憲章》11)。一切都指向這聖事:凡人所能企及的事務中,沒有比它更崇高的了。當我們吃這擘開的餅時,就是把自己與耶穌的愛相連,祂在十字架上把自己的身體給了我們;當我們喝杯中的飲料時,就是與出於愛我們,而至傾流鮮血的那一位相連。這儀式不是我們發明的。是耶穌自己和門徒舉行最後晚餐時,預告了祂的死亡;以餅和酒為記號,將自己給予祂的門徒,命令他們從今以後,甚至在祂死後,都要舉行這感恩之祭(聖體聖事)。「你們應這樣行,為紀念我」(格前十一24)。
209 基督何時建立了聖體聖事?
基督在祂死前的那一晚,「祂被交付的那一夜」(格前十一23),和➝宗徒們聚在耶路撒冷一個樓上的房間,舉行最後晚餐,就在那時建立了聖體聖事。
210 基督如何建立了聖體聖事?
「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,我也傳授給你們了;主耶穌在被交付的那一夜,拿起餅來;祝謝了,擘開說:『這是我的身體,為你們而捨的,你們應這樣行,為紀念我。』晚餐後,又拿起同樣的杯來說:『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,你們每次喝,應這樣行,為紀念我。』」(格前十一23-25)
這是對樓上大廳中在最後晚餐時所發生的事,最早的記述。宗徒保祿並沒有親眼目睹,但是他把這最早的基督徒團體所牢記,並在禮儀中慶祝的神聖的奧蹟,記錄了下來。
211聖體聖事對教會有多重要?
基督徒共融的核心,就是聖體(感恩)聖事的舉行。在這聖事內,教會才真的成為「教會」。(教理1325)
我們不是因為相處融洽,或剛好在同一個堂區,所以才成為教會。而是因為在聖體聖事內,我們領受了基督的身體,並且逐漸轉變,成為基督奧體的一部份。
212 耶穌與我們共享的這一餐,有哪些稱呼?它們各有什麼意義?
各種對聖體聖事(感恩祭)的稱呼,正說明了這項奧蹟無以言喻的豐富內涵:聖祭、神聖的彌撒、彌撒聖祭、主的晚餐、擘餅、感恩聚會、主受難、死亡與復活的紀念、神聖的禮儀、神聖奧蹟、領聖體禮(神聖➝共融)。
聖祭、神聖的彌撒、彌撒聖祭:
基督那一次的祭獻滿全並超越所有的祭獻,在舉行感恩祭時,就再臨現。教會與信友們,透過自我奉獻,與基督的祭獻相結合。「彌撒」(Mass)一詞來自拉丁文的派遣,Ite, missa est,意即「你們受了派遣,去吧!」
主的晚餐:
每次舉行感恩祭,仍然是基督與其門徒們那一次聚餐,同時也是預嘗在末日時,主要與所有得救的人共享的盛宴。不是我們人編造了這個崇拜儀式;而是主自己,召叫我們朝拜天主,祂以無比奧妙的方式,臨在於這禮儀中。
擘餅:
「擘餅」是一項猶太人古老的聚餐時的儀式,耶穌在最後晚餐時這麼做,用來表達祂把自己作為禮物「給予我們」(羅八32)。祂復活之後,門徒們在「擘餅」時,才認出了祂。初期教會就把他們的禮儀慶典稱為「擘餅」(the breaking of bread)。
感恩聚會:
舉行主的晚餐同時也是為「感恩」而行的聚會,在此聚會中是➝教會的具體感恩表現。
主受難、死亡與復活的紀念:
舉行感恩季,不是為紀念信眾本身,而是他們會在其中不斷發現並慶祝那位救贖世人而經過受難、死亡而復活的基督的臨在。
神聖的禮儀、神聖奧蹟:
在感恩祭中,天上教會與地上的教會在同一慶祝中合而為一。因為基督本身臨在聖體聖血中,可說是全世界最為神聖的事物,我們也用「至聖聖事」(Most Blessed Sacrament)來稱呼。
領聖體禮(神聖共融禮):
因為我們與基督在彌撒中合而為一,透過基督,我們彼此之間也合而為一,因此我們說這是神聖的共融(communio=fellowship團結聯繫、團契)。
213 彌撒中有哪些要素?
每台彌撒(感恩祭)都有兩個部分,聖道禮儀(Liturgy of the world)和聖祭禮儀(Liturgy of the Eucharist)。
在聖道禮儀當中,我們會聆聽舊約和➝新約的讀經,以及福音。除此之外,通常會有講道和信友禱詞。接下來,在聖祭禮儀中,會呈現餅酒,並加以祝聖,在領聖體(共融禮)時分給信眾。
215 誰來主持感恩祭的舉行呢?
事實上,是基督自己,在每一次感恩祭當中行動。而主教或司鐸則是代表基督。
教會相信,主禮乃是以基督元首的身份(in persona Christi capitis)站在祭台前。意思是司鐸們不僅是代替基督,或是按照祂的命令行事;而是教會的元首,基督自己,透過他們所領受聖秩神品,透過他們來行動。
216 舉行聖體聖事時,基督以怎樣的方式臨在?
基督奧妙地、確實地臨在於聖體聖事當中。每次教會服從耶穌的命令,「你們應這樣行,為紀念我」(格前十一24),把餅擘開、把杯舉起,那時所發生的,今日也同樣發生;就是基督真的把自己贈送給我們,而我們也同樣地真正分享了祂。基督在十字架上,那次不能重複、獨一無二的祭獻,今天仍重現在祭台上;救贖我們的行動大功告成。
217 教會舉行感恩祭時,產生什麼功效?
每一次教會舉行感恩祭,就是身在那使她日新又新的泉源之前。藉著「吃」基督的聖體,教會自己就成為基督的身體(教會也被稱作「基督奧體」)。在基督將自己的身心給予我們的這祭獻中,也應當包含我們整個人的生活。我們能夠將自己的一切我們的工作、痛苦、喜樂都與基督的犧牲相結合。若是我們以這樣的方式獻出自己,我們就能被轉變;我們就能中悅天主,也成為他人美好的、滋養的食糧。
(教理1368-1372,1414)
我們屢次抱怨➝教會如何如何,好像它只是個為一般好人的尋常組織。但真實的教會就像每一天祭台上所舉行的奧蹟。天主把自己分別給了我們每一個人,祂要使我們透過與祂的聖體 ➝ 共融而轉變。一旦我們有所轉變,就能改變這世界。教會的意義就在於此。除此之外,都是次要的。
218 以怎樣的方式恭敬餅酒形內的主,才是正確的?
因為天主確實臨在於祝聖後的餅酒形中,我們應當以最尊敬的態度保存聖體聖血,在至聖聖體內,朝拜我們的主,救主。
如果在舉行 感恩祭之後,有餘下的聖體,就應該存放在祭器內,置於聖體櫃中。因為聖體櫃中存放著至聖聖體,它在個個教堂裡都屬於最尊貴的空間之一。我們面對聖體櫃時會屈膝行禮。誠然,真心跟隨耶穌的人,會在最窮的窮人中認出祂,並且藉著服事他們來服事祂。不過,這樣的人也會撥出時間,在聖體櫃前朝拜聖體,向聖體聖事內的主表示他的愛。
219 天主教友應當多久去參與感恩祭呢?
天主教有在所有的主日,和教會規定的慶節,都應參與彌撒。真心尋求耶穌友誼的人,則會盡力回應所有耶穌對他們個人赴宴的邀請。
其實,對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來說,問「該去教堂幾次」,就好像對熱戀中的人問「該親吻多少次」一樣地不恰當。若是不去基督等著我們的地方,也就不可能和祂建立生活的關係。因此,從古時舉行彌撒就是「主日的中心」,也是整個星期最重要的約會。
220 為能領受聖體,我應當做哪些準備?
要想領受聖體聖事,必須是天主教徒。如果在良心方面犯了大罪,必須先去辦告解。在走近祭台之前,還必須先與自己的近人和好。
約幾十年前,仍規定彌撒前至少三小時不能進食。這是當時的人為領受聖體與基督相遇所作的預備。今天,教會的規定是至少禁食一個鐘頭。另一項表示敬意的記號,則是得體的衣著。畢竟,我們是要與世界的主宰面對面啊!
221 領聖體怎樣改變我?
每次領聖體,都使我更加深刻地與基督結合,成為基督身體上活躍的肢體,更新我在洗禮與堅振時領受的恩寵,並且使我在對抗罪惡的爭戰中更加堅定。
222 非天主教的基督徒也可以領聖體嗎?
領受聖體表達的是基督奧體(教會)的合一。要屬於天主教會,首先應在教會內領洗,分享她的信仰,過著與她團結合一的生活。教會若邀請那些(還)沒有分享她信仰與生活的人來領聖體,是自相矛盾。這也會危害➝聖體聖事記號的有效性。(教理1398-1401)
個別的東正教徒,可以在天主教的禮儀中,要求領聖體,因為他們也分享天主教會對聖體聖事的信仰,雖然,他們所屬的教會,尚未與天主教會享有完全的共融。至於其他基督教教派(denominations)或某某「教會組織」的成員,只有在他個人極其需要,且明確表達對基督真實臨在(Real Presence)聖體中的信仰時,才可以領受。基督教徒與天主教徒聯合舉行聖體聖事(聖餐,主的晚餐),乃是所以大公運動努力的目標與希望。但是,在基督奧體尚未達成一個信仰、一個教會的狀態下,聯合舉行的聖餐只是自欺欺人,教會不可能同意。其他大公性的禮儀,像是各教派聯合祈禱,就是不錯的行動,教會也樂見其成。
223 為什麼說聖體聖事是永生的預嘗?
耶穌許諾過門徒們,同時也是許諾我們,有一天我們要同祂一起坐席。所以,每一次彌撒,都是「紀念神聖的苦難」(感恩經第一式,又稱「羅馬正典」),都是恩寵的圓滿實現,也是對未來受享光榮的保證。